主页 > 网站建设 > 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

二、成都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打造绿、灰、蓝三大海绵

《规划》提出我市要打造绿色海绵、灰色海绵和蓝色海绵三大海绵。绿色海绵是指要“筑基地”,构建我市市域范围内的河湖湿地系统,恢复自然的绿色海绵。灰色海绵是要“构系统”,打造完善城区涉水系统,构建人工海绵。蓝色海绵是指“明管控”,划分城区海绵管控单元,对道路、绿地、水体明确管控要求,制定科学管理的小海绵,从而保护城区现状海绵体。

《规划》确定了海绵城市目标和指标体系。根据建设标准和现状基底,制定分片目标并落实到排水分区。其中,中心城区近期20%、远期75%的建成区面积实现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天府新区核心区近期35%、远期90%的建成区面积实现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其他卫星城近期25%、远期80%的建成区面积实现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规划》还提出针对生态基底、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系统性建设的规划举措。通过打造两山海绵乐园、构建市域海绵骨架、治理海绵通道等措施,恢复和保护两山、自然坑塘、湖泊湿地和自然河道,巩固自然生态基底。中心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善水网、治理黑臭、消纳雨水等措施综合解决水问题。天府新区以目标为导向,规划再生水厂,加大污水再生利用,结合城市低洼地建设海绵公园,布局雨水行泄通道等,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

用软件对海绵效果进行模拟

据介绍,此次《规划》编制背后,有多个方面的创新。如科学运用模型校验,采用专业软件对海绵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电脑模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技术人员还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识别出带状河行汇通道多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西部和中部,而点状绿地多分布在中心城区的东部区域。通过科学方法,摸清家底才能因地制宜,“因此,在中心城区中西部区域规划布局带状雨水行汇通道,在东部区域规划点状雨水集水区,可以更加科学地应对超标雨水。”

如何实现规划落地?市规划院介绍,将结合成都市规划管理,研究一套将海绵目标落实到地块的方法和管控指标,“根据地块的不同用地性质,将海绵目标落实到每个地块,以此实现规划落地。

三、广元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将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以城市建设规划、棚户区改造项目分布为基础,涵盖城市涉水突出问题,同步推进海绵城市连片开发建设。根据初步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集中建设区涉及老城、东坝、南河、万缘等区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远期建设将至2030年,广元市已规划建设划定71.2平方公里作为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通过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提升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功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的目标。

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范围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范围达到上述目标要求,有效解决雨污水混流、城市洪涝灾害、黑臭水体等问题。

五、海绵城市建设材料有哪些?

1、透水材料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路面、植草砖;

2、生态护坡:峰巢应用、生态袋(植草袋)、生态格网、自然驳岸、砌块、生态混凝土;3、传输功能:排水沟、生态雨水口、盲管/渗透井、植草砖;

4、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模块/水槽(不锈钢/混凝土)/储存罐、水景/人工湿地、节水灌溉;等等。

六、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期帮助各地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是指在对城市现状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设措施和实施路径,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关键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关键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通过改造城市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能力。
  2. 自然水体修复:通过治理污染的河流、湖泊和湿地,恢复自然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3. 景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引入植被和湿地系统,提供自然的滞洪和保持水源的功能。
  4. 节水措施的推广: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水-saving 措施,减少城市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保护自然水体,改善居民饮用水质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 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增加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储存能力,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措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将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关键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推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关键挑战:

  • 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改造、自然水体修复、景观绿化建设等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
  •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城市的规划和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优化,需要与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整合。
  • 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加强示范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 社会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的参与,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球范围内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这些方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例如,新加坡是世界上著名的海绵城市,该城市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和雨水收集系统,有效降低了洪涝风险,保护了自然水体,提高了城市的饮水质量。

中国的深圳、厦门等城市也正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造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并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和决策者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和推进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七、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华东地区(6个)江苏镇江、浙江嘉兴、安徽池州、福建厦门、江西萍乡、山东济南。

华北地区(1个)河北迁安。

华南地区(1个)广西南宁。

华中地区(3个)河南鹤壁、湖北武汉、湖南常德。

东北地区(1个)吉林白城。

西南地区(3个)重庆、四川遂宁、贵州贵安新区。

西北地区(1个)陕西西咸新区。

八、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技术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有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

(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

(4)天然水面保持率。

(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

(2)雨污分流比例。

(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1)雨水资源利用率。

(2)管网漏损控制率。

(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2)城市防洪标准。

九、海绵城市建设是什么意思?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发展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部门分工协同的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第四条 市、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技术指导